近日有多家媒體報道了產油大國沙特阿拉伯正考慮將在對中國的油氣交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加之伊朗和俄羅斯在對華能源貿易中已經開展了部分人民幣結算,人民幣納入多元化結算貨幣體系的進程不斷深化,寂靜了多年的人民幣國際化話題又重新燃起了新一波熱度。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步入了發(fā)展快車道;跨境人民幣,國際離岸結算中心建設,人民幣與多國主權貨幣的互換協(xié)議落地,“一帶一路”倡議,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開閘, CIPS體系建設(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tǒng),SWIFT替代),數(shù)字人民幣等政策舉措,不斷推高了人民幣的國際認可度。根據(jù)環(huán)球銀行金融電信協(xié)會(SWIFT)統(tǒng)計,截至2022年1月,人民幣超越日元,成為全球第四的國際支付貨幣(前三為美元、歐元和英鎊),占比也超過了3%。
那么這波國際油氣大國準備開展油氣貿易人民幣結算為推手的新一階段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給我國能源行業(yè)帶來的影響會有哪些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厘清兩個概念。
第一,沙特現(xiàn)在并沒有宣布使用人民幣作為原油交易的貨幣,多個權威主流的新聞媒體報道描述的是沙特正在考慮對中國的原油交易使用人民幣。其實我國和沙特的原油貿易人民幣結算的談判早在6年前就開始了。沙特出于對當前國際政治格局的考量,現(xiàn)在表態(tài)加速談判的進展。同時,就算最終談判塵埃落定,在實際操作中,也只是和中國的原油交易使用人民幣,和其他國家的還是使用美元。考慮到沙特原油出口占整個國際原油交易的20%,中國又只占沙特原油出口量的25%,所以人民幣在對原油國際定價的影響力在短時間內不會因為使用人民幣結算而明顯提升。
第二,我國和國際產油大國目前就原油交易的結算中,人民幣僅僅作為貿易結算的替代貨幣,功能局限于支付。針對這種特殊雙邊貿易結算安排,往往需要兩國同時簽署貨幣互換協(xié)議。除了沙特,俄羅斯、伊朗和委內瑞拉當前面臨的政治形勢都比較復雜,所以簽署貨幣互換的時候,我方面臨對方貨幣貶值而承擔的金融風險很大。因此,就原油貿易采用人民幣支付功能來看,機遇和風險并存。但是總體來說,這項安排利好人民幣國際化。
當然除了前面討論的金融層面問題,用人民幣計價的國際油氣貿易,可能給能源行業(yè)帶來以下幾方面的影響:
第一,減少能源行業(yè)的金融操作失誤。從十多年前“中航油”套期保值失利和中信泰富百億美元的損失,以及2020年中國銀行原油寶管理失誤,到最近青山控股在鎳期貨上被國際金融機構集體逼空,最大浮虧近百億美元等一系列事件我們發(fā)現(xiàn),實體機構參與商品套期保值的金融市場操作,風險不可避免。以上巨額虧損事件,主體無外乎是手中有“實物資產”的大型實體企業(yè),參與金融市場交易的目的也是套期保值而非投機博弈,理論上應該是沒有風險敞口。但是金融市場云詭波譎,任何非“常識性”事件都會發(fā)生,例如負油價等。實體機構沒有足夠的應對經驗,一波損失需要企業(yè)多年盈利來彌補。若采用人民幣結算國際油氣貿易,加之我國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現(xiàn)已成為國際主要的定價平臺。這樣國內能源行業(yè)在進行油氣交易時,可以同時以人民幣交易現(xiàn)貨與期貨,即實現(xiàn)以人民幣進行全程閉環(huán)結算的風險管理,無需處理外匯。這就可以顯著減少風險敞口,降低小概率事件帶來的資金損失。
第二,有助于進一步理順上下游產品價格機制。穩(wěn)定的行業(yè)預期,對于國家政策制定和金融資源獲取有著重要作用。油氣行業(yè)中,原材料價格波動劇烈,定價話語權薄弱,相關產業(yè)鏈又特別長,所以油氣行業(yè)上下游產品的價格聯(lián)動機制讓其利益相關群體難以形成穩(wěn)定預期,以至于面對成品油價格聯(lián)動的調侃層出不窮。因此,我們如果能在國際原油貿易中形成人民幣閉環(huán),油氣行業(yè)價格機制未來會變得更加順暢,有助于行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第三,有利于減少天然氣價格波動對電價的影響。隨著雙碳進程的推進,我國預期將進一步加大天然氣發(fā)電在電源結構中的比重。由于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稟賦特點,我國約40-45%的天然氣依賴進口,這就使得天然氣發(fā)電的成本受到國際氣價較大的影響。氣電由于燃料成本較高,在電力市場中一般擔任邊際機組的角色。在當前國家大力推進電力現(xiàn)貨市場建設的背景下,國際氣價的波動就可能對下游電力市場的價格產生更大的影響和壓力。構建以人民幣結算的油氣交易機制,將有利于減少進口油氣價格的波動,從而減少對下游特別是電力市場價格的影響。